以热除热 安然过伏天
发布时间:2019年07月25日 09:37 来源:洛报健康周刊
受访专家:
梁军 市老年病研究所主任、主任医师
赵英红 河科大二附院中医科主任医师
刘安龙 全国首批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、主任中药师
自7 月11日起,本刊推出《三伏天论“健”》系列报道,引起读者广泛关注。如今已入中伏,如何解暑除热成了大家关心的事儿。俗话说:“夏天不热,冬天不冷,迟早要坐病。”夏天就要顺应“阳长”的规律,采取以“热”除热的热养法。
到底怎么“热”着过才是正确的解暑养生法?《健康周刊》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,一起学起来吧。
1、“动汗可贵”,除了降温,还能让体内阳气得到舒展
伏天里,汗水滴滴答答,怎一个烦字了得!
“出汗也有学问,中医认为‘动汗可贵’。”赵英红介绍,出汗分为动汗和静汗,在运动过程中出的汗为动汗,属于深层出汗;因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的自然出汗则是静汗,属于浅表出汗。
中医认为“动则生阳”,夏天要顺应“阳长”的规律,在运动过程中主动出汗。这样能够促进体内热量散发,加快新陈代谢,利于体内阳气舒展。
医生建议:三伏天,大家也要保证至少每周3 次的主动运动,如慢跑、跳有氧健身操等,让自己主动出汗,活动量以第二天不感觉疲劳为好。大量出汗后一定要记得及时补水,可选择饮用淡盐水,青少年可以喝含有电解质和糖的饮品,以补充大量出汗带来的钠、钾等矿物质的流失,防止出现低血钠等。
2、喝三豆汤、冲热水澡,“热”着过,身体更凉爽
对着空调猛吹冷风、喝冰水一时爽,却会留下健康隐患。
梁军表示,三伏天里,人们喝完冰水后会立即感到凉爽,这只是在冰水的作用下,口腔及胃肠道的温度突然降低带来的瞬间感觉,身体其他部位并不会明显降温。同时,局部低温会使体内血液循环速度变慢,胃肠道功能减弱,不仅不利于全身降温,还会折损体内阳气,消耗津液,损伤胃肠,带来腹痛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
至于冲凉水澡,会让毛孔收缩,冲凉后感觉更热。
“喝热水、冲热水澡正相反,人们会在短时间内感到热,但很快就能全身降温。”梁军说,“热”着过,能使血管扩张,毛孔张开,加速散热。
医生建议:喝的热水温度在50℃左右为宜,感觉热但不烫。大家不妨多喝热茶和三豆汤(取等量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,小火熬煮1 小时左右即可)解暑。即便是喝中药凉茶,也不要把凉茶冰镇后再饮用,一样要趁热喝。对喜欢擦澡的老人来说,可用40℃左右的热毛巾擦拭,不光有降温效果,还会让人感觉舒爽。
3、适当“清补”祛湿除热,还能补身体亏空
听说冬季适宜进补,那么夏季进补就是火上浇油?还真不是。
刘安龙介绍,按照中医“ 虚则补之”和辨证施补的原则,进补并无季节限制。
冬季适宜进行“温补”,夏季则适合“清补”。
在高温环境下,人体能量消耗增加,因此,夏季“清补”要以健脾、解暑、祛湿为原则,可以选择既能补身体,又能解渴消暑的食物,如绿豆、蔬果、百合、鸭肉等,均衡地补充人体内部的消耗,起到“ 补亏空、益气血”的作用。
医生建议:气象学把一年划分为四季,中医学则把一年分为五季。除了春夏秋冬,农历七月又被称为长夏季。此时暑热未消,加上多雨潮湿,空气湿度是一年中最大的。适当“清补”,不仅能祛湿除热,还能补身体亏空,有助于顺利度过长夏季。(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牛然)
责任编辑:赵柳玉